第32节(2 / 2)
他朝黎清讨主意,但黎清却没有主意。
黎清感觉很茫然,李缜的电话打不通,也不在家里,仅仅是这样,李缜就仿佛能切断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,李缜的学校他没有去过,对李缜家里的情况也不清楚,除了肉体上的关系更密切一些,他甚至没有小钉了解李缜。
“好的。”他故作镇定地说道,“有什么消息联系我。”
小钉领命而去,手忙脚乱,冲出去的时候连门都没关,黎清站在敞开的门前,茫然地发了会儿呆,带上门,顺着金属楼梯上去,一眼就见到了李缜紧闭的房门。他没有进去过,此时此刻,探究的欲望格外强烈。
明明家里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,黎清还是左右看了看才把手放在门把手上,轻轻地往下压了压——没锁。黎清屏住呼吸,门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推开,但他又退却了,转身上了天台。
天台还是和黎清上次来的时候一样,简陋的铁皮棚屋是李缜的工作室,也没有锁门——他总是以敞开的姿态面对所有人,但其实不然。
其实黎清本不应该在主人不在的时候进入别人的地盘,但黎清心里带着一股气,而且,打开工作室的门比打开卧室的门要简单许多,黎清一鼓作气就推开了。
因为是不太挡风的金属构造,里头甚至比室外要冷一些,东西摆得乱中有序,不像是主人要长久离开的样子,黎清在里头绕了一圈,在里头的桌面上看见了一些散落的稿纸,上面是用铅笔画的设计手稿,标了细致的数据,看上去是李缜的毕业设计稿。
黎清好奇地拿起来看:画面正中心是一个微微仰头、闭着眼的小男孩,男孩只有半身,胸腰处全是一只只的手抓着他的身体,似要把他往下拉,所有的手在塑像的最底下又演变为翻滚汹涌的波浪,而男孩的脸颊上停留着一只不知从何处伸来的手,手似乎要收回了,怪不得男孩要仰着头,似是在挽留。
因为是草稿,线条粗粝,数据也反复涂涂改改,不知道最后是怎样呈现,又呈现得怎么样。
黎清很想看,但不知道能不能看到。
他捏着那几张草稿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,然后飞快地回头,从天台上下去,果断地推开了李缜的房门。
李缜房间的窗户没有关,门开了之后,门窗空气对流,让轻薄的白色窗帘轻轻地漂动起来。黎清仔细地打量李缜的房间,和之前匆匆一瞥看到的一样,除了灰色的床之外,全是用牙白色亚麻布盖住的大大小小的不知什么东西。
黎清伸出手指,谨慎地隔着亚麻布碰了碰,硬的。
他挑了一个放在地上的比较小的,小心地掀开亚麻布,果不其然里头是李缜的作品,一个没有上色的泥塑,底座上是一双泥手。
不知道怎地,直觉告诉黎清,这是自己的手。
黎清的手很瘦,手上没有肉,牵着的时候硌人,他妈妈从小就说他指缝疏,存不住前,漏财,他喜欢左手拿手机,左手的小拇指中间那一节有个小小的凹下去的窝,是长年玩手机玩出来的。
这双手和黎清的手别无二致,只有一个不一样,黎清的手是暖的,这双手是凉的。
紧接着,黎清将那些亚麻布一张张掀下来,全是李缜所做的泥塑,有的上了色,有的没有。大大小小的,全是三样东西:海浪、狗、还有黎清。
关于黎清的估计都是他们相遇之后做的,大部分都没有上色。其中完成度最高的是一个与真人等比例的半身像,是闭着眼的黎清,连黎清锁骨下的那一颗浅淡的痣都点出来了。
与这样的“自己”面对面,黎清觉得有些别扭,也很有心理压力。
他再一次像做贼似的左右看了看无人的房间,小心地伸手,碰了碰泥塑的自己,脸部的线条非常流畅顺滑。黎清的心怦怦直跳,它本应是冰冷的,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自己因为紧张而过于燥热,手底下的塑像似乎也有了生命,散发着温度。
黎清被自己的想象吓了一跳,打了个冷颤,生怕这个和自己高度相似的塑像会突然间睁开轻合的双眼。
他往后退,一屁股坐在李缜的床上,环顾四周。
这里有很多个他,但没有一个他是睁开眼睛的,黎清看着看着,觉得太过难受了,就站了起来,再次将那些布一张一张蒙上去,房间又变回了原样。
正在这个时候,小钉的电话打回来了。
“怎么样?”黎清着急地问道。
小钉说:“我回来问了下他们的导员,说是一大早来办了休学人我没遇上”
黎清又坐下了,坐在李缜的床上,一只手撑住脑袋,想了又想,问道:“你知道他家住哪里吗?又或者他可能会去哪里?”
“哥,这我真不知道,导员不肯说,也没人会知道,大家都不太敢问他家里的事儿,也都和他不输”
黎清抓住了重点,马上追问道:“为什么不敢问?你上回不是说知道他爸妈离婚了?离婚有什么不敢问的?”
小钉被他问得一愣,“哎呀”来“哎呀”去,都没说出什么来。
黎清着急死了,猛地站起来,声音也变得严肃起来:“他要是出什么事儿了,你知情不报,之后不会后悔吗?”
小钉被他问得哑口无言,着急地说道:“哎呀不是,这事儿大家也是捕风捉影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,和他去了哪儿没关系啊”
“你先说,有没有关系我来判断。”
小钉压低声音说道:“哥,你记不记得十多年前,有个还挺轰动的新闻,就是小孩被遗弃在海边,溺水被抢救”
这么些年来,轰动的新闻也太多了。
黎清压根想不起来,拿起手机按着年份和关键词搜索,很快就找到了。
新闻上讲的是,一个母亲将五岁的儿子单独留在海边,从下午到凌晨,被凌晨到海边看日出的游客发现,当时小孩已经溺水了,经过抢救才好不容易救过来。当时轰轰烈烈讨论了好一阵,然后这则新闻,就如同其他的新闻那样,淹没在岁月的洪流里,新闻里的主人公过着怎样的生活,再也没有人关心。
黎清那时候读初中,政治老师要求他们摘抄、讨论新闻,他们讨论过这个。
他一边看,手止不住地发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