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(1 / 1)
皇帝吃了,皇太后也跟着吃了,大臣们怎敢不吃?
嗯?
有点香,再尝尝!
炙烤蝗虫仿佛为一部分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有南方来的官员一边吃,一边小声对身边的同僚赞道:“没想到蝗虫经过太官炮制之后,别具一番风味,能与炙烤的竹笋虫媲美。”
同僚正放空脑袋,艰难地把蝗虫咽下去,听到竹笋虫差点就破功,吞咽完后,问道:“你们竟然吃虫子?”
南方同僚嘿嘿一笑,肯定地点点头,对着同僚追忆起竹笋虫的美味来。追忆完,他看到同僚还剩下大半碟子的炙蝗虫,说道:“你要是不吃,给我吧。这宫中的庖厨做得就是好吃,我回家也让人买上几斤蝗虫烤着吃。”
“拿走,拿走,赶紧拿走!”同僚连忙道。
南方同僚高兴地将碟子拿来,津津有味地吃起来,一面吃,一面自言自语道:“炙蝗虫上肯定刷了石蜜汁,不然口感不会这么丰富。”
同僚:有吃的,还堵不上你的嘴。
邓绥也觉得这道炙烤蝗虫,如果忽略原料,确实是难得的美味。她看刘隆吃得香,心中疑惑,究竟是因为关系到蝗灾才吃得香,还是这道菜美味得让他吃得香。
邓绥不得而知,但她不会让刘隆吃太多,终究是心里还对蝗虫存在着畏惧之心。
朝廷赈灾的粮食向前年一样转运到受灾的郡县,鼓励百姓抓蝗换粮。去年才攒了一层薄薄家底,一下子去了不少。
蝗虫的事情才吩咐完,还未歇上一口气。数州连续一个多月未下雨,天大旱。
旱的时候正值小麦抽穗期,今年一定会减产的。
奏表飞来,刘隆忧心忡忡,想要出去看看如今是怎么样的情形。刘隆将想法说给母后后,邓绥想了想,最后咬牙同意了,同时命虎贲中郎将做好保卫工作。
次日一早,刘隆叫上张衡,身后跟着蔡伦和江平,几人换了麻布衣裳,悄悄乘车离开北宫。
太阳挂在空中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味。刘隆掀开车帘往看去,只见来往的行人都无精打采。
张衡问道:“圣上,咱们要去哪里?”
刘隆随意指了个方向,道:“往城外走,去看看庄稼。”
道路逐渐变得坑坑洼洼,刘隆被颠得头晕,道:“朕去外面骑马,车里有些难受。”
蔡伦闻言,道:“城郊道路崎岖,让奴婢带陛下骑马可好?”
刘隆道:“好,劳烦尚方令了。见了外面的人,你们不必叫朕圣上,叫朕二郎即可。”
众人应了。
蔡伦带着刘隆上马,两人共乘一骑。刘隆坐在马上,看到外面的庄稼,极为惊讶。
在他仅有的印象中,天旱了,小麦都是卷着叶子一株挨着一株无精打采。
但眼前的景象竟然是晒得发黄的小麦稀稀落落地分布在田地里,地面龟裂。
贫瘠的土地上,偶尔可见个佝偻的身影,低着头提桶,一瓢瓢地给庄稼浇水。
刘隆看到此景,心里五味陈杂,之前的荣耀和自得离他远去,只留给他一片干旱龟裂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
“二郎。”蔡伦的呼唤叫回了刘隆的心神。
刘隆强颜欢笑道:“我们再去看看。”
太阳炙烤着大地,大地在苟活。
刘隆走的这条路一侧是小河渠,路上的杂草一片枯黄,但河渠近侧却是十分葱郁。
葱郁的杂草几乎将河渠里面的水掩盖住,边上有几个男女正在打水往田地里提。
这些男女皮肤黝黑,穿着短褐,踩着草履,听到马蹄声抬头望去,见是几个贵人模样的人经过,只看了一眼,就继续打水。
蔡伦低头,对刘隆道:“二郎,要下去看吗?”
刘隆点点头,蔡伦先下马,然后将刘隆接下去。马车里的人看到刘隆下来,也都跟着从车里出来。
“二郎,不要太靠近水边。”蔡伦提醒道。
刘隆站在河渠边上,伸头去看水位,淡绿的水静静地趴在河渠里,偶然有几只蝌蚪水虫荡起一圈圈涟漪。
张衡走到刘隆身边,叹气道:“百姓生活艰难呀。”
刘隆突然转头
,看完张衡看蔡伦,眼睛亮晶晶的,道:“你们能制造出灌溉的工具吗?”
张衡听了,抬头看了眼河渠,又看看提水的农人,思索道:“这里位置太高,送不上来水。若是这河渠中的水与田地位差不大,就可以引到毛渠,灌溉田地,而不是一桶一桶地来提。”
蔡伦也道:“难处就是如何把低处的水送到高处。去年冬天,雒阳整修河渠,但水闸只修了一小部分。这地方高,估计附近无水闸,水进不来。”
刘隆若有所思地点头,想起了高大的水车,道:“能不能做一个器具,将水提到高处。”
张衡道:“二郎君说的是水车?我游历时曾见过水车,像个巨大的车轮,利用流水转动,将水从低处运到高处。但这河渠里的水几乎感受不到流动,怕是用不了。”
刘隆道:“这里水流平缓,利用不了水力,可以用人力或者畜力。”
“总比他们一桶桶提水浇地强。”刘隆补充道。
张衡和蔡伦对视一眼,道:“我们回去研究研究。”
刘隆顺着路继续往前走,前头是一个小镇子。道路荡起扬尘,人群稀稀拉拉,眼见到了中午,众人看见一个食肆,就走进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