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节(2 / 2)
并不意外,太傅一职非她莫属。
只是朝臣对于蔡甜进宫还有一处不满,那就是蔡夫子怎么能只挂个太傅的虚职呢!
太傅一职听起来是正一品,其实手里并无多少实权,只不过说出去好听而已。
可蔡甜做为曾经的状元魁首,直接能入翰林院的少年英才,如今又有帝师的资历在,怎么能屈于一方小天地,只教太君后跟将来的小皇女小皇子读书呢?
何况现在梁夏连个君后都没有,等她讨到夫郎再生孩子,那都好些年过去了,这么长的时间,岂能让蔡甜空等着?那不屈才了吗。
蔡甜的注解她们看过,只需翻三两页便能窥见此人学问高深见解独特。
尤其是有些内容,若没有几十年的沉淀,根本写不出来,可蔡甜今年也就三十多岁,众人只得感慨这都是天赋啊。
对于这样的人,怎么能只当个教书夫子。
几人商量之后,还去问过翰林院大学士江老,见她老人家也有此想法,便自发提议让蔡甜破格重入翰林院。
比起太君后识字,她们翰林院更需要蔡甜。
几人以万大人为首,早朝后就眼巴巴等着见梁夏了,谁知道她今日不在宫里。
几位大臣丝毫不放弃,干脆留在宫门口等,于是梁夏刚回来,就被几位翰林院的大臣拦住了马车。
一君三臣下了车,一路步行进宫,边走边说话。
“皇上,蔡夫子国之栋梁,只用来教太君后念书,是否有些屈才了?”
梁夏双手抄袖,“……是有点。”
“皇上,蔡夫子本就是从我翰林院里离开的,如今既然重新朝堂,要不人还是归我翰林院吧?”
梁夏沉思,“好像有道理。”
“皇上,春闱在即,翰林院跟礼部都缺人手,如果有蔡夫子在,不仅我等会轻松很多,于社稷来说也是好事。”
这些年蔡甜为了赚钱,基本上需要笔杆子的活儿她都干过。
她出过书,给大儒校正过文稿,替人印过字帖,教授学生的时候自己也在饱览群书,并没有停止过学习。
大儒们知道她的名字,市面上留着她的著作,小到话本,大到各种经论的注解。
对于蔡夫子的学问,梁夏评价是深如海。
原本让她进宫当太傅,其实就存了让她进翰林院的心,只是这话不能由梁夏一个学生来提。
蔡甜值得翰林院去请她,是因她的本事去请,而不是因她是皇上老师,才能进翰林。
而且按着夫子的性格,她喜欢爹爹是真,但心里装着大梁更是真。
若只留她在后宫同爹爹厮守,那才是梁夏这个学生的过错,是她这个皇上跟整个大梁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