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5(1 / 2)
她说到这里,不觉若有所思,只因她又想起了历史上的另一对「桓谢」。
那就是桓温的幼子桓玄,与郗超的养子郗僧施。
郗超无子女,故以从弟之子郗僧施过继,承袭爵位。
桓玄起兵篡位,建国为楚,郗僧施就是他的谋主,正如当年郗超曾为桓温谋划这江山一样。
若换一个年代,未始不能成事。
然而他们遇见了初出道的刘裕,当即就被年轻版本的宋祖陛下摧枯拉朽地灭了个干净,君臣二人统统送上黄泉路作伴,死得再干脆不过了。
相隔数十年,却又仿佛还是当年旧事的轮回重演,子一辈与父一辈,被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在两端。
“人生的因果多么奇妙啊”,李清照举杯感叹道。
李煜和她碰杯,斯文雅秀地浅斟着杯中酒,然而就在这一瞬,他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:“我们不是来参加兰亭诗会的吗,为何一直在筹划灭国之事?”
他发誓他只是随意一问,结果李清照的神色顿时转为茫然:“是啊,说好的赛诗会呢。”
……
这一晚,郗超让人将数封信送出去,完成了最后的布局落子。
“这一封给段氏鲜卑的首领段龛,这一封给凉国谢艾,这一封给魏太子冉智,这一封给谢镇西……”
郗超再三告诫:“给谢镇西的信一定要送到,让他照着这张图纸路线上,远走豫州渡三门峡,这样才能配合桓温进兵,知道了么。”
说完这一切后,死士如烟云一样消失在暗夜里,他捻了捻冰冷犹带露水的指尖,微微有些出神。
高平郗氏以情报见长,这也是郗超如今做这一切谋划的最根本依托。
当年,他的爷爷太尉郗鉴是最晚的一批南渡衣冠世族,而且是以流民帅的身份,率民渡江。
后来苏峻作乱,郗鉴手下的这一批兵力在拨乱反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亦折损了许多。
然而并没有人注意,那些最不起眼、丢入茫茫人海中一转眼就不见了的年轻流民,此后究竟去什么地方了呢?
答案是,都回到了江北故地。
因为郗鉴的身份,东晋朝堂曾数次出于「名臣之子」的考量,以种种法制的名义阻止他的小叔叔郗昙入朝为官。
但终究还是走到了高处。
郗昙作为北中郎将,更兼徐兖二州刺史,坐镇建康城上游,来自北地的消息想要传入建康城,都要从他的手底下过。
他想要扭转朝中的舆论风向,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,只是简单地扣留一些信息,就足够了。
郗超望着昏暗天际一片沉沉微现的曙光,就快要夜尽天明了。
……
谢尚并未收到郗超的来信,他顺着水路北上,高张船帆,盛着江风正劲,十余日就抵达了秦境边缘。
如今的前秦新建立,还不是日后苻坚与王猛一统北方,十分天下、占据其七的那一个。
这一年苻坚还是个小不点,他的叔叔、老秦王苻健趁燕魏交战,无暇他顾,趁乱出兵占领了关中地区,并飞速扩张至陇西。
北面与拓跋鲜卑人的代国接壤,也就是后来北魏王朝的前身。
左边则是张氏的凉国,这一年正逢老凉王张重华驾崩,张祚篡位。
这又是一个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量级昏君,和陈后主陈叔宝、还有北齐高家的神仙们旗鼓相当,日日暴乱,蒸人妻女。
凉国自然是腾不出手来掺合桓温灭秦之事,但桓温还是稳了一手,和凉国上将谢艾做了一笔交易。
谢艾书生点兵,三败赵军,是凉国第一儒将。
要他背叛凉国自然不可能,不过,支援他一笔钱财,在诛杀昏君、平定凉国内乱中掺一手,还是能做到的。
解决完后顾之忧,桓温旋即开始渡河,弃舟登岸,一路北往。
按照原计划,他走终南山出子午谷,应当和走水道疾行的谢尚会师,或者至少遇见谢尚的前锋军,否则很容易被中途在山谷中设伏,断绝去路。
但实际上,即便不用奇兵行进路线,沿途遇到的阻截兵力并不是很多,因为姚襄已经动手牵制住了一部分秦兵力量。
所以,桓温决定直接集中力量进攻潼关。
郗超此前的去信就是提醒谢尚此事,不料谢尚只收到了桓温的第一封信,却没收到郗超的信,所以还是按原计划等在子午谷外。
就这样,桓温大军驻扎在潼关之下,等了许久,不见谢尚军队的半个人影。
他久经战阵,深知一鼓作气的道理,彼逸我劳之时,再等下去士气必散,然而本方这点人马,强攻又很难讨到好处。
当下只作佯败退散状,在交兵中一面示敌以弱,一面寻觅着进攻良机。
结果还真被桓温等到了,就在三日后的一个下午,秦兵阵营中忽然爆发出了天大的骚动,似是群情激愤,即将发生哗变。
桓温为了避免遭到无谓波及,收兵退后数里,遣探子去打听情况。
过了许多时,探子匆匆归来报称:“苻健遇刺身亡,宗室爆发内乱,准备起兵争位!”
桓温:???
这波直接白给???
他无比震惊地看向一旁气定神闲,似乎早在预料之中的杜牧:“牧之,是不是你……”
你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啊!
杜牧抱起手臂,抬首望着天幕,见属于姜夔的一格果然变为黑色,语气不是很确定地说:“这个,我就是暗示了他一下……”
桓温无语,你这是暗示人家去进行斩首行动吗。
但现在也不是多说话的时候,他趁着潼关守军松懈,立即来了一波架设云梯强攻,将苻健已死的消息传遍三军,众将士眼看胜利在望,无不气势如虹。
进攻鼓声三响之后,天地间,杀声大作,旗帜飞舞,晋军如蚁附进,飞也似的攀上了城垣,一战夺下了潼关。
就在此时,久候不至的谢尚军终于意识到不对,恰好赶来与他会师,桓谢二人于是聚兵一处,攻入了长安城。
苻生等人在城外以五千人深沟自固,皆非一合之敌,被尽数绞杀殆尽。
长安父老十室九空,持酒相迎大军于道旁,痛哭流涕道:“数十年已过,不图今日复见王师!”
桓温骑马进城,安抚百姓,这一路沿途春风得意马蹄疾,似乎过得很快,可他却莫名觉得,自己等待这一幕已经很久了。
灞水在远方的山峦尽处静静地横亘,浮云缭绕在青岩之上,白云生苔痕,风动万叶旌旗。
枋头离此处亦不远矣,只是这一次,都与他再不相干。
挨挨挤挤的人群深处,有一名白发苍苍、风骨卓然的老者,身边立着一位姿貌瑰玮、气度不凡的小少年,正远远地注视着桓温。
小少年眉心微蹙,轻轻地问:“老师从前说过,我与桓温不可并世而存……”
“天机已然大变”,那老者目光深邃,凝视着天边一线变幻莫测、开阖流离的云气,“桓温本是位极人臣的命格,终无帝命,眼下却已有了升龙九天之象。”
他看了一眼小弟子,又叹道:“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不会再出现了,你若要见他一面,现在去往秦宫尚有机会。”
小少年在沉默中摇摇头,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等的人是谁。
可他的眸光看向了秦宫的方向,却下意识感到一抹难过,许久未曾言语。
……
姜夔发动了对苻健的最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