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 / 1)
“鹏举,事不宜迟,你立即率本部十万大军开进古北口,整军备战。同时,命韩世忠在居庸关,关胜杨志在大渝关整军,等待朕的旨意。”
岳飞知道军情紧急,立即领命退走。
王霖又望向了燕青:“小乙,石玉成可曾缉捕到案?”
燕青面色微红:“陛下恕罪,尚未抓到,但臣已经命江南锦衣卫加紧搜捕,务必要将此人绳之以法!”
“此人抓到即刻押解至燕京来,朕要当面问问他,如此丧心病狂,通敌叛国,不怕成为万夫所指的罪人吗?此外,将洛阳石家九族羁押,押解到京,由三法司议罪!”
……
因为石玉成勾连金国,通敌卖国,金军即将入侵的事,赵氏宗室洛阳谋反且赵佶涉案的事终于还是瞒不住了,大白于天下。
朝野震动。
可以说是群情鼎沸,举国震怒。
朝中御史言官纷纷上书,要求皇帝将赵氏宗室不论是否涉案,自宋皇赵佶以下,悉数斩尽杀绝,永绝后患。
坊间更是物议沸腾群情愤慨,一群群的读书人聚集在皇城之外,强烈要求皇帝和朝廷重惩涉案赵氏人等,必须要将前宋皇帝赵佶处死以平民愤,声音一浪高过一浪,宫门动荡不安。
前宋赵氏的名声,也因此彻底被败坏殆尽,被死死打上了通敌卖国的沉重烙印,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宫外的讨伐声浪受到震动最大的当然还是赵福金四女,赵福金当日在赵佶的接风宴上突然闻此消息急怒攻心,晕厥当场,经御医诊治所幸并不碍事,但宫外要求处死赵佶的民意对于赵福金来说,无疑等于雪上加霜,赵福金病倒不起。
王霖知道赵佶的事不能再拖而不决了,拖时间长了,民意会更加沸腾,赵福金她们的思想压力会更大。
因而王霖快刀斩乱麻,在朝会上公开将赵氏宗室谋反案移交三法司议罪,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赵佶的处置建议,其实就是借黄岐善和郭志舜的口将他的想法公之于众。
赵佶以须发代己,于午门外明正典刑,以正国法。
此后,赵佶出家为道,幽禁在青云观,永不出世。
赵棫被裹挟谋反,其情可悯,贬为永定伯。
朝中虽然对此处置不甚满意,但皇帝强势姿态摆在眼前,虽有言官们反对了一波,但见内阁和皇帝都在坚持,此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此案主谋石玉成及洛阳石家,待石玉成伏法后,夷灭九族,涉案宗室已经斩杀,其余赵氏宗室流放三千里,去向一般就是西域、万象和海外的琉球。
消息放出去,民间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下来。
但在燕京书院里,学子们的愤怒情绪却是在日益高涨,有不少学子甚至撰文痛斥前宋皇族丧权辱国,通敌叛国。
被关进青云观换了一身道士打扮的赵佶,大有死里逃生之感。
赵福金四女眼望着道袍布履身形苍老的赵佶缓步走入青云观深处,忍不住泪流满面,哽咽出声。
这座清幽的道观自今日起将彻底永久封闭,由锦衣卫专司看守。这也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,至赵佶死亡,她们父女再无相见之日。
躲在赵福金四女后头的赵构,神色复杂,嘴角嗫嚅着,欲言又止。
现在的赵构实在是要恨死赵福金四女了,她们居然向皇帝提议,要让赵构也入青云观,以子侍父,直至赵佶终老。
好在王霖没有答应。
王霖是觉得没有必要将赵构也幽闭起来,现在的赵构,他看得透彻,早就沦为一个安生享乐的纨绔,他躲在宫里不出去住,其实也是想隔绝与外界宗室中人的联系,以免殃及自身。
王霖看穿了赵构的小心思,所以才故作不知,任由他在宫里。
赵玉盘幽幽一叹道:“咱们回宫去吧,陛下顶着朝野上下的巨大压力,赦免了父皇,容他在青云观终老,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赵福金点点头,擦干脸上的泪痕,回头瞥了赵构一眼,顿气不打一处来:“九弟,看你这般畏畏缩缩的样子,何曾还有一丝半点河南郡王的体面?何曾还有一点男人的责任和血气?整日里就知道在宫里跟我们几个痴缠……”
赵构低头嘟囔道:“孤若在宫外,说不准这次倒霉的就是孤,而不是赵棫了。”
亲征东瀛(1)
赵氏宗室谋反案暂告一段落,虽然幕后主事石玉成还未缉捕到案。
但燕青将天下锦衣卫的近乎三成的人手和力量都布置在了江南各地,严防死守之下,即便石玉成抓不到,但他想要兴风作浪也办不到。
赵氏宗室彻底成为了过去式。
宋皇赵佶出家为道,赵氏宗室中的强力人物死的死,逃的逃,被流放的被流放,根本已经难成气候。
到后来,李纲等人才琢磨出味道来,这场突兀其来的赵氏宗室谋逆叛乱,似乎冥冥中有一只大手在操控,其意不在于宋皇赵佶,而在于永绝后患。
这很像是皇帝的手笔。
但心里猜疑,嘴上却无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。
至于金人的入侵,不过是虚张声势。
而事实上,吴乞买是不敢轻易撕毁协议进攻大燕的。
除非大燕真的像石玉成所言,纷乱四起,风雨飘摇,金人才好趁火打劫。
经赵氏宗室叛乱,大燕国内空前团结,原先一些影响社稷稳定的不良因素几乎都被皇帝一一铲除,现在的大燕,经济繁荣,人口繁盛,国力正在与日俱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