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节(1 / 2)
凭什么你们能把压榨百姓说成是耕读传家?
凭什么遇到事情就要苦一苦百姓?
凭什么民族英雄都要被抹黑?
道理,越辩越明。
再过几个月,就让你们知道知道,什么叫做书生意气,什么叫做挥斥方遒。
至于要是卫道士们被自己喷急眼了,想玩点真实的,那就更好了。
最好弄死我,让我快点穿越回家,求求了。
就在姜星火难得地思绪活泛时,身边李景隆这时候说道:“这便是华夷之辨了。”
华夷之辨,或称夷夏之辨,用以区辨华夏与蛮夷。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,为文明中心,而周边则较落后。东周末年,诸侯称霸,孔子着春秋大义,提出尊王攘夷,发扬文化之大义。如楚国自称蛮夷,其后文明日进,中原诸侯与之会盟,则不复以蛮夷视之;而郑国本为诸夏,如行为不合义礼,亦视为夷狄。
换句话说,在春秋时代,划分蛮夷与华夏,是按礼法的。
这便是因为华夏重衣冠礼仪,《春秋左传正义·定公十年》曰: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
“蒙古人便是夷狄。”朱高煦毫不迟疑地先说为敬。
李景隆开口道:“夷狄的定义,汉书里应该是最准确的,便是说夷狄披头散发向左开衽,都是人面兽心之辈,与华夏的章服典籍习俗饮食语言都不一样,偏居在北地一隅,逐水草以射猎为生。”
姜星火看两人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,也就觉得事情好讲了不少。
其实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,即血缘衡量标准,地缘衡量标准,衣饰、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。
先秦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,汉晋以后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血缘远近、地缘起始。
这便是因为汉晋以后,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时,这种划分可以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。
在姜星火前世,依然有很多学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,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,但实际上,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就莫过于华夷之辨,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。
当中原华夏政权不稳,蛮夷入侵之时,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,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维武器。当然了,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一般,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,亦非歧视异族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凝重执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,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,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。
“华夷之辩,这里藏着的意思就是,到底什么算是华夏,如果夷狄入主华夏,那么只要他们遵循华夏的礼法制度,便是华夏了吗?”姜星火问道。
朱高煦作为一个带有朴素爱国热忱的军人,自然不愿意这么承认。
否则的话,那他们对抗蒙古人的意义何在,难道是推翻华夏吗?
姜星火又提出了更难的思辨问题。
“或者说,举个唐代归义军的反例,当华夏王朝被入侵时,孤悬在边疆的汉人将领带着一小部分汉人和一大部分当地的蛮夷,抵抗其他异族的入侵,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?”
“再举个刚才提到过的例子,金国入主中原,蒙古人入侵金国的时候,汉人为了维护心中的正统,去抗击蒙古人,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?”
大约是嫌两人的脑子还不够乱,姜星火继续问道。
“刚才说的是汉人,如果这人本身是个汉化的异族,连异族语言都不会说,他带着汉人和异族,去抵抗其他异族的入侵,那他算谁的民族英雄?”
三个问题,已经当朱高煦的大脑宕机了。
可偏偏,朱高煦此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。
“大明太祖高皇帝,是认元朝为正朔的。”
“那只是为了说明大明是正朔。”李景隆反驳:“太祖高皇帝还说过,胡元入主中国,夷狄腥膻,污染华夏,学校废驰,人纪荡然。”
瞧瞧,有些人死了,哪怕躺在棺材里,但他的影响力却依旧无处不在。
朱高煦的大脑彻底过载。
“姜先生,您直说吧,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总不能真的千百年后,岳王爷反而成了什么狗屁阻碍融合的罪人了吧?”
“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,就是树立一个标准。”
姜星火缓缓说道:“这个标准,叫做民族国家。”
谯周
“在讲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意义前,请允许我先给你们讲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小故事。”
姜星火没有直接填鸭式教学,而是起了个反例作为引子。
“《仇国论》,听说过吗?”
朱高煦眼神发直,李景隆也是一脸茫然。
朱高煦看向了比较博学的李景隆,问道:“你听过吗?”
“没听过。”
“俺也一样。”
“没听过没关系。”姜星火点点头,“《出师表》总该都听过吧。”
“这当然了。”
两人顿时觉得自己又从知识盲区回来了。
“很好,那我且问你们,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写《出师表》?”
姜老师的问题问的很愚蠢,两人却还是犹疑了一剎那,生怕里面有什么陷阱。
“自然是为了北伐鼓舞士气。”
姜星火继续问道:“那诸葛武侯北伐又是为了什么?”
李景隆干脆背道:“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”
“所以说,诸葛武侯挥师北伐,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,对不对?”
“对。”两人齐齐点头。
“那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?在益州老老实实地待着过日子不好吗?”
两人开始姜老师今天似乎精神不太正常,持续地刨根问底。
“当然是因为汉贼不两立、王业不偏安。”
就在姜星火又要问为什么的时候,李景隆忽然脑海里灵光一闪。
duang~
“我知道了!”
“说说看。”
李景隆疾声说道:“因为当时曹魏已经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,汉王朝的法统依据,或者说‘天命’,已经转移到了魏王朝身上,而作为偏安一隅的季汉政权,如果不主动出击尽快讨伐曹魏,那么自身的‘天命’就会越来越弱,以至于彻底站不住脚。”
“就是如此。”
姜星火遗憾地说道:“而历史已经证明了,诸葛武侯北伐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,最终星陨五丈原,而季汉,也成了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政权,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法统。”
“而这个失去法统的后果,在诸葛武侯去世后的二十年里,开始逐渐显现。”
“在刘璋时代,占统治地位的是刘璋的东州派,而在刘备、刘禅时代,占据季汉政权统治地位的,则是换成了荆州派,而不是益州本土派。”
“益州本土派一直受到打压,却掌握着本土的田地、人口、财富、舆论,而正是因为缺乏法统依据,季汉政权才会从内部,就开始了瓦解。”
“否则,伱以为为什么邓艾偷渡阴平抵达成都后,季汉就开城投降了?不是不能打,而是压根就不想打了。”
“而季汉不想打,季汉